为深入挖掘儒家经典的教育价值与文化内涵,探索经典研学与读书会的创新设计路径,本期图书馆(励学书院)有幸邀请到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教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刘洋,于2025年10月31日13:30在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开展《儒家经典与研学读书会设计》讲座。刘老师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实践经验,从经典教育价值、传统溯源、班级读书会实操与创新设计等维度,为现场学生解码儒家经典的当代生命力,提供了一套可直接应用于班级场景的传统文化读书会实践方案。


一、经典教育:价值重审与时代意义
刘洋老师以“为何班级读书会需聚焦传统文化经典”为切入点,指出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与智慧的载体,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对滋养个体生命情感、提升伦理判断能力、筑牢文化根基、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传统文化经典对班级教育具有三大核心价值:道德层面可破解拜金、享乐主义倾向,培养学生的敬畏心、恻隐心与羞恶心;思维层面能培养系统、辩证思维,帮助学生回应技术变革带来的认知挑战;文化层面可通过“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规范渗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传承文化基因。同时,经典教育与班级核心素养培养深度契合,如四书“民本思想”可融入现代公民素养教育,“知行合一”理念能衔接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经世致用的内核可推动班级实践创新活动开展。
二、孔子与经学:传统溯源与阐释创新
在“孔子与经学传统”板块,刘洋老师结合《庄子·天运》《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梳理了孔子删定六经的历史脉络,还原其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整理与阐释过程。他指出,孔子开启的经典阐释传统,为传统文化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一理念对班级读书会的启示是:需引导学生溯源经典本源,理解文化传承的脉络,而非机械记忆文本。随后,他解析了经学传统从“六经”到“四书”的演变,强调班级读书会设计需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摒弃“死记硬背”“被动听讲”的传统模式,转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结合生活解读”的现代化阐释方式。
三、研学读书会:“八步法”实操设计与落地技巧
作为讲座核心内容,刘洋老师详细拆解了适配班级场景的“经典读书会八步法”,为班级开展传统文化研学提供了可直接复制的实践框架。针对班级教学特点,他特别强调三个关键环节:一是问题导入,需结合学生生活困惑设计议题,链接《论语》《孟子》等经典中的智慧;二是分组探究,以4-6人小组为单位,搭配“研学画布”工具,引导学生标注经典原文、提炼核心观点、结合生活实例分析;三是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将经典感悟转化为行动方案,形成“问题导入—经典阐释—实践应用”的闭环。讲座现场,师生模拟班级读书会场景,围绕“阳明心学与青少年自我成长”展开小组探究,学生结合经典原文与个人烦恼分享感悟,充分验证了该流程在班级场景中的实用性;刘洋老师还针对“班级研学画布填写技巧”“经典疑难词句通俗解读方法”等进行一对一指导,解决了班级读书会开展中的常见难题。
四、总结展望:经典活化的长效发展
讲座最后,刘洋老师针对班级读书会的持续开展提出四项实操建议:一是简化适配,将“八步法”精简为适合课堂时长的“迷你版流程”;二是成果转化,鼓励班级将读书会感悟转化为手抄报、情景剧、经典诵读等可视化成果,强化学习效果;三是系列化设计,围绕“四书”“传统节日”“中华礼仪”等主题,打造班级传统文化读书会系列活动;四是跨学科融合,结合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教学,丰富经典解读维度。
此次讲座聚焦班级教育实际需求,通过理论讲解与场景模拟的深度结合,既深化了师生对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价值的认知,更提供了一套“拿来即用”的班级读书会实操方案,为传统文化在班级教育中的活化传承、助力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