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魏晋时期可谓是一个独特而又迷人的时代。在《世说新语》的记载里,魏晋名士们流行服用一种叫“五石散”的药物,这种风气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广泛传播,甚至对整个时代的文化风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我校励学书院真人图书有幸邀请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博士,贵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胡晓军,于2025年4月11日在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开展《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服药”现象趣谈的文学讲座,带领大家走进《世说新语》的世界,一同开启这场充满趣味与深度的魏晋名士“服药”探秘之旅,去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魅力。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集,记录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名士的言行轶事,被誉为“名士的教科书”,其内容涵盖多种门类,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胡老师梳理了《世说新语》的成书背景与文学价值,强调其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研究魏晋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以《世说新语》中何晏“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这一记载为切入点,引出了魏晋名士的服药风尚。何晏作为服药之风的始作俑者,他的推崇使得五石散在魏晋时期的贵族名士中迅速流行开来。接着胡老师详细介绍了五石散的主要成分,它由磁石、赭石、龙骨、牡蛎、石膏五种矿物组成,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魏晋时期,被视为能治疗各种疾病的神奇药物,具有镇静安神、清热解毒的功效,这也是其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
在分析魏晋名士热衷服药的社会背景时,胡老师提到,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与精神压力巨大,五石散的镇静安神效果可缓解精神压力,契合名士们的需求,五石散独特口感和神秘色彩符合他们的审美,同时解读当时的名士服药动机有三,一是道教长生观念的驱动;二是追求“肤若凝脂”的审美潮流;三是作为身份象征的社交资本。谈及服药后的反应与应对方式,服用五石散后药效出现叫“散发”,需通过疾走发汗缓解毒性,这一过程甚至演变为一种“行为艺术”,成为名士标榜个性的方式,“扪虱而谈”也成为当时独特的文化景观。
此外,胡老师特别引用了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经典论述。鲁迅指出,五石散与酒共同塑造了魏晋名士的“叛逆”气质——服药后的生理痛苦与精神亢奋,促使他们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姿态对抗礼教束缚,而酒则成为释放情绪的媒介。这种“药与酒”的文化符号,不仅催生了清峻通脱的文学风格,也暗含了士人对乱世政治的逃避与反抗。胡老师的讲述提醒着大家,历史现象背后往往是多重力量的交织,需以辩证眼光看待“风度”与“代价”的共生关系。
通过对《世说新语》的深入解读,生动展现了魏晋名士服药这一独特文化现象,使师生对魏晋时期社会风貌、文化氛围和名士思想有了更深刻认识。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文学解析,更被赋予深刻的现代教育意义,同学们要以史为鉴,一方面,警惕盲目追逐潮流可能带来的身心危害,如当今社会对“网红产品”的跟风消费;另一方面,思考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培养独立判断力。图书馆(励学书院)将持续推出经典文学系列活动,通过经典古代文学的当代阐释,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统、塑造健康价值观,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